黄花狸藻(学名:Utricularia aurea Lour.)是狸藻科狸藻属植物,水生草本。假根通常不存在,存在时轮生于花序梗的基部或近基部,扁平并多少膨大。匍匐枝圆柱形,具分枝。叶器多数,互生,长2-6厘米,3-4深裂达基部。花序直立,长5-25厘米,中部以上具3-8朵多少疏离的花,无毛。蒴果球形,直径4-5毫米,顶端具喙状宿存花柱,周裂。种子多数,压扁。花期6-11月,果期7-12月。
分布于中国、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生长于海拔50-2680米的湖泊、池塘和稻田中。
该种植物适合室内水体绿化,是装饰玻璃杯玻璃槽、玻璃瓶等容器的良好材料。当小型动物进人它的捕虫囊后无法复出,而被其消化吸收。由于它是一种食虫植物,因此除供观赏外,还可用于生物教学、科学研究。
形态特征
水生草本。假根通常不存在,存在时轮生于花序梗的基部或近基部,扁平并多少膨大,长2-6厘米,粗1-3毫米,具丝状分枝。匍匐枝圆柱形,长15-50厘米,粗0.5-2毫米,具分枝。叶器多数,互生,长2-6厘米,3-4深裂达基部,裂片先羽状深裂,后一至四回二歧状深裂,末回裂片毛发状,具细刚毛。捕虫囊通常多数,侧生于叶器裂片上,斜卵球形,侧扁,具短梗,长1-4毫米;口侧生,上唇具2条常疏生分枝的刚毛状附属物,下唇无附属物。
花序直立,长5-25厘米,中部以上具3-8朵多少疏离的花,无毛;花序梗圆柱形,粗0.3-1.3毫米,无鳞片;苞片基部着生,宽卵圆形,长1.5-2毫米,顶端圆形或急尖;无小苞片;花梗丝状,背腹扁,横断面呈椭圆形,长4-20毫米,于花期直立,花后下弯。花萼2裂达基部,裂片近相等,上唇稍长,卵形,花期长3-4毫米,稍肉质,顶端钝形,边缘内曲,果期明显增大,长7-9毫米,开展或反折。花冠黄色,喉部有时具橙红色条纹,外面无毛或疏生短柔毛,长10-15毫米;上唇宽卵形或近圆形,顶端圆形,长约为上方萼片的2倍,下唇较大,横椭圆形,顶端圆形或微凹,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近筒状,基部圆锥状,顶端钝形,较下唇短并与其平行或成锐角叉开。雄蕊无毛;花丝线形,上部扩大,长约2毫米;药室汇合。子房球形,密生腺点,无毛;花柱长约为子房的一半,花后延长,无毛;柱头下唇半圆形,边缘具缘毛,上唇极短,钝形,无毛。蒴果球形,直径4-5毫米,顶端具喙状宿存花柱,周裂。种子多数,压扁,具5-6角和细小的网状突起,直径0.8-2毫米,角上具极狭的棱翅,淡褐色,无毛。花期6-11月,果期7-12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2680米的湖泊、池塘和稻田中。黄花狸藻喜光照充足的环境,喜温暖,怕低温,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10℃。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
繁殖方法
该种植物用分株法繁殖,可在每年5-8月进行。由于黄花狸藻在冬季会形成冬芽,其落入水底后可于翌年春季再度萌发,因此也能利用分栽冬芽的方法进行育苗。
栽培技术
缸养
栽培基质可以使用井水、自来水等进行种植。尽管黄花狸藻能够从水中直接吸收养分,但是如果能在不妨碍观赏的前提下在水底铺上一层河泥,则植株能够生长得更为旺盛。缸养可以结合分株进行操作。为了便于管理,般不将黄花狸藻与其他水生植物混养。所用容器通常为小型水族箱,注意摆放地点应保证植株能够接受所需的光照。先将清水注人栽培容器中,再将准备好的适量种苗直接投入即可。
管理
黄花狸藻对水质要求不严,可在硬度较低的淡水中进行栽培,注意盐度不宜过高。水体的pH最好控制在5.5-7.0间,即呈微酸性至中性。其对肥料需求量较少,生长肚盛阶段可每隔3-4周追施一次肥料。注意不要使日照过强,否则青苔会迅速蔓延。最好让它每天接受2-4小时的散射日光;使用专用荧光灯,每天给予8-10小时的人工光照,植株也能正常生长。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黄花狸藻不易患病,亦较少受到有害动物的侵袭。该种植物为多年生,其发苗迅速,每年可以繁衍出大量新枝。由于黄花狸藻实际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状态,因此其最佳观赏时间相对较长,通常无具体年限,连续栽种时段视实际眢理水乎而定。
主要价值
该种植物适合室内水体绿化,是装饰玻璃杯玻璃槽、玻璃瓶等容器的良好材料。当小型动物进人它的捕虫囊后无法复出,而被其消化吸收。由于它是一种食虫植物,因此除供观赏外,还可用于生物教学、科学研究。
物种危害
对积水的垌田、坑田及沙围田的水稻都有为害。田间大量生长,消耗土壤肥分,降低水温及地温,妨碍水稻分蘖和影响水船根系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