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章(11、12年左右)说到多肉上色,往往将温差列为三大因素之一(还有两个是光照和控水),而后来者转载或者转述该类文章,也通常都顺延这个说法,渐渐的大家也认同了这个说法。联萌网站里也有几篇文章强调上色靠温差。但实际情况显着影响多肉上色的是低温,而不是温差。
为什么上色靠温差说法如此容易流传。除了早期文章带节奏之外,温差上色的说法也显得非常正确。譬如说温差大的季节肯定是秋冬,原产地(高原)温差肯定大,早期认为大棚多肉养的好,为什么?因为大棚温差大。从表面现象看,确实是温差大带来了多肉的上色,但实际情况是,每一次温差大的背后,往往是因为低温更低。除了大棚,大棚可以温差更大,但没有低温更低,而现在不少大棚为了追求上色,选择的是露养(这也有光照的考量,但也可参考)。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温差大的背后,往往也代表了光照质量比较好,这点也是容易理解的,冬天的时候,晴天光照比较好,比较暖和,白天气温比较高,阴天/雨天的时候,白天就很冷了,而这三者夜晚的低温通常是差不多的。以喜欢下雨的贵阳为例,最冷的1月份,月均低温2℃,温差只有5℃,而同期云南大部分时候阳光普照,月均低温4℃,温差可以有11℃,,(本文的数据全参考自2345天气网)。看上去温差大的云南打败了温差小的贵州,但是温差小的贵州确是可以打败温差更大但低温高得多的其他地区。两者真正显著的差别是光照差太多。
许多人可能误以为自己的城市各个季节温差差很大,但其实可能没有,在温差实际变化不大(甚至反向缩小了)的不同季节,多肉的颜色却可以差很大。以厦门为例,18年12个月份的月均温差其实也就5℃-9℃浮动(春天345月份温差最大),因为夏天太热的关系还导致夏季的温差甚至高过了秋季的温差。
秋季都刚经历过,多肉开始变色的阶段大家都经历过,温差实际没变化多少,但低温凉快了不少,低温才是多肉上色的关键,对比下月份记录,差别非常明显。
2018年厦门9月的平均高温:31℃,平均低温:25℃ ,平均温度温差是6℃,;厦门11月:平均高温:23℃ ,平均低温:18℃,平均温度温差是5℃。9月的温差比11月多1℃,实际多肉的表现是怎么样呢?9月的多肉压根没法跟11月比,哪怕是拿那些完全没遮阴过的多肉做对比。低温不如别人,高温比别人高,这样的大温差,还不如小温差更利于上色。
大叔9月份的一些多肉,是这种死样子的。
11月份,是这样子的。
夏季真热的城市,同城,养在空调房里的,哪来的什么温差,但空调房只要有适量光照的颜色,是可以胜于养在温差更大户外的多肉的。
上面的例子是夏天的,需要考虑到因为高温的存在,所以可能是因为的高温的关系降解了花青素导致空有温差的九月份上不了色。那我们再以冬季为例子。
2017年12月厦门平均高温:20℃,平均低温:12℃,平均温度的温差是8℃;2018年1月厦门平均高温:17℃,平均低温:11℃,平均温差是6℃。3、4、5月份的温差则为9℃。
大叔家2017年12月31日的多肉(那会照片拍的少,找下对比照挺难的)
大叔家2018年1月的多肉
18年1月12日拍的照片
18年1月27日拍的照片
18年2月1日拍的照片
18年2月16的铭月
18年3月31的铭月
颜色上部分没什么太大差别,但还是隐约可以感觉到温差小的2月份的颜色是比较好的。而同期2月份的光照质量是差于其它月份,因为晴天不多,在光照已经稍拖后腿的情况下,颜色略增,也够说明低温的作用。
PS:其实也有3、4、5月份状态更好的多肉,因为那几月份光照质量更好,也较暖和更适合多肉生长,部分秋天种下的多肉在那几个月份才真正进入生长期,颜色更鲜美,但那些已经种植几年的多肉,颜色基本在2月份到巅峰。
所以,真正显着影响多肉上色是低温,而不是温差。在低温差不多的情况下,温差大的地区多肉肯定颜色更好(因为隐形包含了光照质量更好,光照也是影响多肉上色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同一个地区来说,几乎可以说,在可以露养的情况下,哪个月份温度最低,几乎就是那个月份状态颜色最好(除非是阴天雨天连着来,光照超级拖后腿)。
温差和低温对多肉上色的影响是间接和直接的差别。现在大家基本都知道了,多肉上色主要靠花青素,花青素的含量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关,温差增大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糖)的积累,因为秋冬夜晚低温,降低了暗呼吸的速率加速了糖的积累,从而促进了花色素苷的合成。温差大,是这么间接通过低温影响到的。而低温是这么直接影响花青素的,低温会诱导花青素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花青素苷的含量。
PS:温差大倒更可能影响多肉的胖瘦,白天适量高温多合成,夜晚低温少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