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是福建省5个产值超5亿元食用菌生产县之一,食用菌年生产规模达2亿袋,鲜菇产量6万吨,产值超过6亿元。从2002年开始试种海鲜菇以来,经十年发展,目前顺昌有工厂化生产海鲜菇企业56家,年栽培海鲜菇1.5亿袋,生产鲜菇5万吨,产值5亿元,每天外运鲜菇180吨,占全国海鲜菇市场份额的85%,带动就业1万多人。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海鲜菇生产企业。近年来,顺昌县以神农菇业为龙头,着力推动海鲜菇产业做大做强,苏树林省长称之为“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富民产业”。
创品牌,提高生态含量
品牌就是效益。顺昌海鲜菇不缺品牌。神农菇业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合作组建技术研发小组,自主研发的“神农白雪”、“神农白玉”品种是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也是全国市场公认的食用菌优秀品牌。
品牌虽好,却不能掩盖“菌林矛盾”这一制约海鲜菇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以阔叶树木屑为主原料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戴着“破坏生态”的帽子,生存前景堪忧。只有在原料配方上取得突破,海鲜菇产业才可持续。
顺昌县积极推动神农菇业与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用农业下脚料替代阔叶树木屑作为原料的配方技术,即以杉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麦麸等作为栽培原料,使发展食用菌产业与生态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等专家对杉木屑替代杂木屑栽培海鲜菇技术进行评审,于2013年12月取得省专家组认定证书。
通过一系列措施,顺昌打消了各级领导干部“发展海鲜菇破坏生态”的顾虑,为海鲜菇产业发展正名声、树大旗,在全县上下形成“把海鲜菇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的思想共识。如今,顺昌海鲜菇品牌的生态含量显著提高,顺昌海鲜菇产业步入绿色发展大道。
立标准,打造最优品质
顺昌海鲜菇不光有数量,更有品质。一方面,该县引导企业制定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建立海鲜菇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另一方面,搭建食品安全检测平台,把好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关。每季度抽取30分样品,送往省农产品检验机构进行检测,至今被检样品全部达标。
4月28日,省食用菌协会组织全省海鲜菇生产企业,在顺昌举办全省首届海鲜菇品质鉴定会。在获奖的12个产品中,顺昌有9个产品获奖,并包揽金银铜奖。
今年,对于顺昌海鲜菇产业而言,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
5月,委托福建省华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生意社经济指数公司实施的海鲜菇商品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全面完成。
6月,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557-2004《真姬菇生产技术规范》初步修订完毕,进入审定阶段。
7月,“顺昌海鲜菇”正式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有标准,有身份,有品质,“顺昌海鲜菇”前途坦荡。
铸链条,占领广阔市场
“顺昌在做大生鲜海鲜菇产品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技术攻关,发展精深加工。”5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李玉,应邀来到顺昌,为海鲜菇产业发展“把脉”,确定了利用海鲜菇提取菌多糖、菌蛋白的技术主攻方向。轻装上阵的海鲜菇产业,开始朝着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近年来,顺昌县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园建设。总投资3.6亿元的神农菇业产业园,集食用菌技术研发、生产栽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观光旅游为一体,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2013年底,产业园被确定为福建省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目前,该园区已投资1.8亿元,完成8栋厂房主体工程、仓库1座及制冷中心建设等,建成日产10万瓶海鲜菇生产线,年底将建成精深加工生产线。
眼下,与台湾企业合作开发生产即食品、熟食品、保健饮料以及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引进福建朝春实业有限公司菌多糖、菌蛋白深加工项目……顺昌海鲜菇产品核心竞争力正日益增强。
同时,顺昌县还有针对性地招商,做好“循环利用”文章。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基地200亩,将海鲜菇采摘后的废料,经过重新发酵,生产巴西菇等食用菌,然后再将利用后的废料制成生物质有机肥,用于种植优质水稻、绿色蔬菜,既提高原料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条,又通过“公司+农户”方式带动农民参与生产。今年5月,该县成功引进福建青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海鲜菇培养基生产有机肥项目,总投资5.9亿元,现已落地试产。
“顺昌正积极谋划建设全国海鲜菇交易中心。此前,福建鸿达物流有限公司已入驻顺昌海鲜菇物流中心。”据顺昌县经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全县56家海鲜菇生产企业每天外运海鲜菇180吨,运进棉籽壳、麦麸等辅助原料200多吨这一物流运输量,顺昌计划投资5亿元,征地500亩,建设集产品交易、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质量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海鲜菇交易中心,推动海鲜菇一、二、三产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