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平县重渠乡敬庄村,你会看到一座座的金针菇棚,一群群忙碌的菇农脸上挂满了笑容,一筐筐白白嫩嫩的金针菇从菇棚抬出,一个个包装点忙个不停。
重渠乡党委书记杨新生告诉记者,目前,该乡已经发展标准金针菇棚200多座,种植大户400多户,种植规模达到800万袋,年产鲜菇达250万公斤,产值可突破1200万元。
该乡从1992年引进金针菇生产技术,在该乡的敬庄、丁寨、李庄、贾桥等村示范种植。从20多户庭院经济种植发展到现在的菇棚连片,成为豫南最大的金针菇生产基地。发展最快的敬庄村50%以上的农户从事金针菇生产种植,拥有标准金针菇棚150多座,其中今年新建40多座。产品远销广州、上海、武汉、郑州等地,在周边县市形成垄断之势。该乡今年按物料准备栽培规模将突破800万袋,鲜菇产量突破250万公斤,总产值预计达到150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可新增1700元,菇农户均收入达到1.5万元。高永军、高永祥兄弟二人,每户种植规模达到15万袋,户均收入近20万元。全村吸纳附近村庄闲散劳动力1500多人,每人每天收入可达30元,为农村发展探索了一条极好的致富之路。
在敬庄村,记者见到正在菇棚忙碌的高永祥夫妇。谈起金针菇的发展和种植,勤劳的高永祥夫妇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告诉记者,还记得那一年是1991年,乡里、村里的有关领导让他们去听课,原地区农科所一个叫刘玉枝的技术员来讲食用菌生产技术。当时村里没多少人参加,有的只是去看热闹。在当时,大家对此都不认可。1992年,他们开始种植金针菇。起初的菌种也是从外地引进来的,也只是把自己的房子腾出一间试着种种。高永祥笑着说:“想想当时,我们是多么愚蠢可笑。不仅技术不行,大家还不知道金针菇是啥,有些人说是豆芽,有些人说是蒜黄,送到饭店人家都不知道咋用。当时,我们就向饭店介绍,然后把金针菇赊给饭店。”
高永祥说,第一年他们村只有10多户种,而且量也比较少,最多的也不过是种上800到1000袋,而现在都是上万袋。上10万袋的也大有人在。第一年算算种植金针菇他赚了200多元。村里人有的种种停停,但他从1992年到现在一年都没停过,坚持不断种植,而且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不断学习,摸索技术,后来也学会了制种。不引进别人的菌种,也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几年下来,他种得最多,成了当时的万元户,他干劲更足了。
干劲足了,胆子大了,而且思想、技术也都比较成熟。1999年,当时高永祥28岁,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扩大规模,不在庭院里种植金针菇,要挪出去建棚。这个想法遭到了村里人、亲戚还有妻子的反对。当时建一个棚需要1万多元。人们都说,在地里建棚不行,坚持不了几天就得把棚扒掉。他的大伯也劝他说: “祥,你现在在村上也是名人了,都是万元户了。大家都在自己院里种,你挣多少是多啊?”由于县里和乡里的支持,他贷了5万元的款。在乡里工作的杨建伟和高永祥的弟弟高永军看他挪出来,也合伙投资10万元挪了出来。从庭院里挪出来后,规模大,管理也不行,当年高永祥赔了几万元。杨建伟和高永军也赔了。
高永祥说,第二年乡里又为他贷了几万元的款,但又赔了4万元。他的弟弟高永军也赔了,但他们都没有灰心。第三年,他们赚钱了,还清了贷款,劲头更足了。
由于量大了,他们就要考虑到销售问题。高永祥说:“从当初种植到现在他已经改了3次包装。包括图案、袋上的文字,都是我自己设计的。”由于他的金针菇质量好、信誉好,很快打开了销路。有的客户直接来拉,而且还上了网。他们现在就在网上销售菌种和产品。
他们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摸索。高永祥说,村里的人都在扩大自己的种植规模。
一切都在发展中,为了更好更大地发展,他们发现由于菇棚低、容量小,难以扩大再生产,加上品种单一,生产的金针菇保质期短,不易长途贩运,只能占领豫南市场,难以在全国打开销路。面对这些问题,乡党委组织人员多次到河北省参观考察。经科学论证,认为本地菇棚经过改造,再引进新品种即可解决上述难题。为此,该乡政府高薪从河北省请来技术员,免费为菇农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菇农改造菇棚,改良品种,扩大生产规模。菇棚改造后,容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改造旧菇棚后,每座菇棚年收入超过3万元。
为了更好销售,他们经常上网查询关于金针菇的多种资料,发现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金针菇含锌量非常高,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和健脑的作用,被誉为“益智菇”。有资料表明,在日本,金针菇成为儿童保健和智力开发的必需食品。金针菇不但能防病,还有利于美容、减肥。金针菇同蘑菇、香菇、平菇等食用菌一样,是一种营养极为丰富的高蛋白、低脂肪的菌类食物。经常吃金针菇能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所以国外有人称金针菇为“减肥菇”。最近研究表明,金针菇所含的一种物质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经常食用金针菇,还可防治溃疡。在该县的重渠乡,很多人都能说出几条关于金针菇的益处。
为了育好基地、发展好基地,保证菇农长期受益,县、乡、村每年为菇农们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每年定期组织菇农到外地参观、学习开拓新的市场,为菇农协调土地200多亩用于建棚,解决小额贷款60多万元用于生产。从2005年起,乡里对新建菇棚每座补贴200元。在生产中,乡政府为科研单位和菇农搭建技术平台,聘请省农科院、农大专家教授担任基地技术顾问。乡政府高薪从河北聘请技术员长年驻地,对菇农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业务部门经常到基地指导生产,以协会为纽带,组织菇农解决技术难题,实行技术共享,并组织菇农共享市场,组建400多名菇农参加金针菇协会。在占领周边县市的基础上,协会组织5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长年在武汉、郑州、上海等城市设立购销站,保证产品的上市销售。
重渠乡敬庄村金针菇种植户高军说:“今年咱采取的河北新模式立体种植,一是菇质好,二是效益比较乐观。以前一个棚可以种1万多袋,现在可以种3万袋。”
在该乡的贾桥村,记者看到该村村民左玉中新建的恒温菇棚实现了反季节栽培、多元化生产。这种菇棚最大的好处是一年四季都能产菇,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而且是利用闲置的空房改造的,特别适合农村栽培,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菇农左玉中说:“我现在引进的是工厂化。冷库栽培技术是豫南第一家。它的好处是省事、省工、省钱,比较适合农村栽培,一年四季都可以栽培。我现在采菇已经卖出两批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记者了解到,该乡下一步的打算是建立规模化示范园区,引进推广河北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产品品质,把每袋的效益由1到1.2元提升到1.5元。在西重路、西焦路沿线村建立金针菇经济开发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已注册的重渠牌金针菇商标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发掘农产品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