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西方人不了解冬虫夏草一样,大多数国人对松露也一无所知。
作为齐名肥鹅肝、鱼子酱的法国三大美食之一的松露,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眼中,是兼具生态价值和营养价值于一身的瑰宝,“冬虫夏草、灵芝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不幸的是,在我国,松露的这些高贵品质,正随着它的濒临灭绝一起悄然消逝。已经从事大型真菌系统分类学研究近20年的刘培贵,10多年前投身松露等珍稀菌类的保育促繁及菌根苗合成与选育工作。自那时起,“挽救松露”就成了植根于刘培贵心中的梦。
“吃不起”:厨房里的“钻石”
松露是一种生长在松树、栎树、榛子等树下的共生真菌。它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其苛刻,“不嫌贫、又不爱富”,专门生长在碱性和偏碱性的石灰岩发育形成的土壤中,故而也有“贫瘠山地的宠儿”的赞誉,堪称野生高等真菌中的“真君”。
刘培贵介绍说,松露早在14世纪就被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上层社会采为美食,持续历久不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松露家族的踪迹。我国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的美称,同时也是多种高等真菌的主产地,松露也在其中。
以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食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为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小组对黑松露的专项研究表明:黑松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必需微量元素,以及鞘脂类、脑苷脂松露多肽等大量的代谢产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不要说国内,在国外松露也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常客。加之松露的生物量其实非常有限,很少有人能吃得起。” 刘培贵表示。
云南有一道非常漂亮的名菜——石板松露:光滑平整的石板上,松露片依次叠放成花朵样式,配以小青菜为“绿叶青茎”,俨然一幅“水墨花”。
刘培贵说,这道菜只有非常上档次的宴席上才会有,近似于“吃生”,石板的余热会把松露的香味“烘”出来,满屋香气,香而不腻。“但是,”刘培贵话锋一转,“鲜有人吃过。”
松露并不为国人所熟知,一方面是因为品性并不适合中式烹调文化。其次,松露“高贵”得实在让人“吃不起”。
2010年“赌王”何鸿燊曾以破纪录的33万美元(约合港币250多万元),拍下2颗共重1.3公斤的意大利托斯拉纳白松露。刘培贵说,现在国内市场上的统货(即不论大小品种品相),每公斤也在一两千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