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是我国北方春末、夏秋雨后发现的一种野生的食用菌。鸡腿菇因为自身的形状就好像鸡腿一样,味道也和鸡丝相似而得名。鸡腿菇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已开始人工栽培,我国于80年代人工栽培成功,由于其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率较高,易于栽培,特别适合我国农村种植。
众所周知,大家应该都知道鸡腿菇的生长周期是比较短的,而且其生物转化率较高,比较容易栽培,所以已成为伞菌目中国大宗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下面一起去看看鸡腿菇的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吧。
鸡腿菇栽培时间的选择是根据鸡腿菇菌丝体与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而确定的。根据鸡腿菇的菌丝体具有极强的抗衰老性能以及不沾土不出菇的特点,只要安排得当,一年四季均可以制作菌袋进行发菌,待环境温度处于10--25℃时,即可脱袋、埋土,进行栽培出菇。有控温设备的场房,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出菇栽培。在我省,一般出菇栽培选在9月至翌年6月初。
鸡腿菇的种植方法:一般种植鸡腿菇的时候首先要选择种植场地,然后对栽培原料进行发酵,让其在发酵时受热均匀,然后做好其排气工作,再将塑料膜盖上即可,脱袋后覆土出菇,接着用土壤将其填满进行浇水,让水分把土壤浸透浸湿,等三个多星期就可以出菇了。
鸡腿菇培养料配方与发酵
1.玉米芯100公斤、尿素1公斤、石灰3公斤;
2.稻草(切段或粉碎)40公斤、玉米秆粉40公斤、马粪(干)20公斤、磷肥2公斤、石灰3公斤;
3、棉子壳89公斤、稻草5公斤、石灰2公斤、石膏粉3公斤、磷肥1公斤。料水比为1:1.3--1.4。将料充分拌匀后堆积成高1米,宽1米以上,长不限的料堆,然后盖薄膜保温发酵。在温度升至60℃以上保持10小时后翻堆,待再次达到60℃后维持10小时左右即可摊晾,进行装袋发菌。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装入20厘米x40厘米塑料袋内,分两头和中间三层接种,接种量为15%--20%。接好种后移到培养室中培养,约20天菌丝满袋,即可移入出菇棚(室)进行覆土出菇管理。
将发好菌的菌棒去掉塑料袋,平放在地畦内或床架上,宽60--80厘米,长不限,进行四周及表面覆土。覆土材料一是远离栽培区尤其老栽培区取土;二是对所用土壤进行消杀处理,操作要点:将土过筛,春季按每喷雾器水(约15公斤)对150克多菌灵、200克甲醛,秋季可适当调高用药量,溶化后喷洒,边拌边喷,然后用塑膜将土盖严,1周后即可使用。目的是对土壤中的有害菌类进行消杀,不让覆土带菌进棚,并借助药物残效,使杂菌难以着生。覆土时先用1%--2%石灰水预湿,表层一次性覆盖3--5厘米后,再采用细喷勤喷的方法逐步调整好泥土含水量,调水期间要注意通风,如果培养料湿度正常,不要让过多水分流到料里去,以免料变质发黑,待菌丝爬上土层后,再提高空间相对湿度达90%--95%,给予散射光,通过增湿、降温、变温刺激诱导原基的大量发生。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主要以调节水分和湿度为主,浇水要少而勤。
当鸡腿菇子实体菌柄伸长至20--30厘米,菌盖紧包菌柄,菌环刚刚松动、未撑开的雨伞状时采收,慎防菌盖边缘脱离菌柄开伞自溶或变黑失去营养价值。采收时用手轻握菇体旋转式拔起,用利刀削除菇脚泥土即可上市鲜销或加工成干品出售。此时采收,子实体品质好,商品价值高,保鲜期长,耐运输。第一潮菇采收后停止喷水,2--3天后再向畦内喷重水,继续进行出菇管理,一般可收3--4潮菇。
鸡腿菇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可益胃、清神、治痔、降血糖及抑制肿瘤,抑制率可达90%以上,极具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