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百科网_花草百科全书_花草百科知识大全

举银耳品牌 建产业强县――通江县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花奴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通江银耳因自然生态独特,林木资源丰富,食药两用功效,早在明代就一枝独秀于中华大地,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跟进省委、省政府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坚持“举银耳名牌、抓产业集群、建食用菌强县、富通江百姓”的思路,力争2015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其中段木银耳产量、质量创全国第一。2009年,全县已接种段木银耳51万瓶,段木木耳69万瓶,段木香菇40万瓶,袋料香菇2530万袋,鲜食型食用菌680万袋,预计全年食用菌生产规模达1.22亿袋,产量可达6万吨、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食用菌产业占种植业产值的20%以上。10家食用菌加工企业产值1.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60%。该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突出抓了“四个推进”促“四个提升”。

  一、推进基地建设,提升规模水平。采取政府引导建、企业主体建、农户参与建等方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发展,着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一是立足资源抓规划。按照山上银木耳、山下鲜食菌的总体布局,在中高山区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抓好耳林发展、保护和新植;在低山区大面积种植菌草(簧竹草)、充分利用秸秆发展袋料栽培,坚持“一村一品”、整村推进,形成了“两园三带二十五乡七十五专业村”食用菌产业基地格局。二是创新科技攻单产。制订了银耳无公害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攻克了立体栽培、菌株选育、转核育种、菌丝纯化、高温越夏、立体栽培等系列技术难题。做到四季有菇出,天天有钱赚,解决了一年只能栽种一季的问题。银耳单产从过去的每瓶0.3斤提高到0.6斤。三是园区带动上水平。建立了国家级银耳、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园区、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多种多养,以专业化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了“六统三分”(统一粉料、统一装袋、统一灭菌,分户接种、分户管理、分户出菇,统一鲜品回收、统一烘干、统一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了规模化发展。今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收入超过2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总数达到2680户。

  二、推进流通加工,提升产业效益。一是联户标准加工,分等分级销售。农户自愿结合形成生产联合体,购进烘干机具2000多台,变传统的晾晒、熏干加工为脱水加工,对加工的产品分等分级对外出售。二是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了银耳公司、德富隆等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山霸王、光泰科技、银耳酒业等4家市级龙头企业;引进浩翔科技投入3500万元建设两条银耳降脂胶囊生产线,引进富康菌业带动了双孢蘑菇大发展。先后开发了通江银耳饮料、通江银耳羹、银耳酒、银耳化妆品、银耳降脂胶囊、压缩银耳等4大类20多个品种,实现了由食用到药用的新跨越,由低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的新跨越。碧山食用菌产业园区依托耿晟公司投资200万元建立了食用菌脱水烘干厂,年加工食用菌干品800吨,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三是建专业合作社,众人合力闯市场。在县内建成4个商品交易市场和产品集散地;组建合作社、协会13个,会员1.2万多户,经纪人达到2000余人。大巴山食用菌协会有会员1320户,跨2省3县8个乡镇,基地规模达1000万袋以上,年销售产值超过6000万元,会员人均纯收入1.8万元。四是增设直销窗口,拓宽销售渠道。以政府驻外办事处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农业部门牵线搭桥,今年在省内外20多个大中城市增设了20多个直销窗口。目前,以通江银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品畅销香港、上海、广州、北京、武汉、宁波、成都、重庆、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长期出口东南亚。

  三、推进机制创新,提升保障能力。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集中精力抓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领导挂帅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班子常年抓、各项政策配套抓,充分发挥在引导、组织、投入上的杠杆作用,不断完善发展机制,促进食用菌产业突破性发展。邀请省内外专家帮助修订、完善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制订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建园区、建基地使用土地上政府补贴租金,在建标准化耳棚、菇棚上政府给予补助,对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给予奖励。确保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持久性、可靠性。二是创新投入机制。今年县财政建立产业发展资金500万元,每年按20%的比例递增纳入预算,用于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创业奖励、创业培训;按照产业规划到哪里项目配套到哪里的原则,捆绑整合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国土、建设、环保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引导农民回乡创业和吸引外商投资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达6780万元。同时,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小额信贷专项支持,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食用菌产业发展。今年前八个月,全县金融部门已发放食用菌特色产业贷款3000多万元,有效破解了投入不足的难题。探索依托龙头企业和食用菌协会,设立风险基金,降低基地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加强银耳科研所队伍建设,新建银耳科研大楼,组建通江银耳信息网,建立了产品供求信息交流平台。对外与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开展技术协作和攻关,成为食用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展示、推广基地县。对内建立和完善了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专家培训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培训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培训带动耳农的梯次培训方式,专业技术人员包片指导、驻点指导和入户指导。建立严格的菌种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原辅材料和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加大食用菌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积极探索建立食用菌产业保险机制,将食用菌生产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带动农户投保,降低种植风险。

  四、推进产业文化,提升品牌名气。为扭转贵在深山无人识、皇帝女儿也愁嫁的局面,从品牌营销入手,着力打造产业文化,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社会认知和公信力度。一是以节交友。修建了通江银耳博览馆,编写了《通江银耳志》,举办了通江银耳节,诚邀全国各地领导、专家、客商参观、指导、订货、投资,打开了期货交易局面,提升产品认同程度。二是传媒推介。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对通江食用菌产业进行专题报道,提升产品社会影响力。三是物流节本。依托山霸王公司在民胜镇周子坪村建立了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中心,降低产销成本。四是靠牌扬名。通江银耳已获得证明商标和原产地保护,山霸王牌银耳、木耳、香菇是四川省名牌产品,“雪花”牌银耳获得绿色产品认证,通过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使品牌保护强硬化、品牌宣传统一化、品牌利益共同化。今年已吸引120多家外地客商参与市场营销,70%的产品实现了订单销售。

银耳,饲狼喂虎,银耳